翰高资讯


联系我们

北京区

电话:010-61676259
邮箱:hg_china@163.com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凤翔科技开发区
         北晨路6号
翰高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翰高资讯 > 翰高新闻
《格物致知——岩彩绘画材质觉悟》前言“一沙一世界”之九
来源:翰高集团   时间 :2021-12-06


【编者按】金秋十月,岩彩艺术馆正在举办《本土菁英》中国岩彩绘画邀请展。为了更好解读岩彩作品,我再次翻阅了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岩彩绘画系列教程。其中《格物致知———岩彩绘画材质觉悟》一书详细论述了何为“岩彩”?何为“材质觉悟”?如何以“材质言说”方式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并且介绍了三个可实操有实效的教学课题。在此将以分段连载方式与大家分享胡明哲教授书写的《格物致知——岩彩绘画材质觉悟》教程前言”一沙一世界“。



《格物致知——岩彩绘画材质觉悟》教程前言“一沙一世界”连载之九

● 一沙一世界 ●




顺应着湿壁画创作的思维线索,或许可以继续追寻出后期西方绘画的流变轨迹:


自古以来,构成西方绘画的基本物质媒介都是由“物质微粉”和“调和剂”两种不同物质综合构成的:其中物质微粉的成分十分复杂——有色矿物质,有色土,有机物,植物色,人工化学合成品……“调和剂”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换,但是都是粘稠的物质,它们完全地包裹着物质微粉并且改变了物质微粉的质性。从最初的湿壁画开始,矿物质色粉就是和调和剂固化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之后的西方绘画也是将物质微粉与各种不同的粘稠的媒介剂——蛋黄,蜂蜡,亚麻仁油等等充分的调和,并且将物质微粉与调和剂混合之后出现的透明感和饱和度,作为主要的视觉美感。因为色粉一旦调和这些媒介剂之后,会呈现出更加润泽饱和的状态,散发出犹如珐琅釉一般的神秘光泽,十分美好。这种以粘稠的媒介剂凝固色粉后所形成的透明膜化的视觉美感,可以出神入化的再现客观世界的种种景象。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这一点深深吸引着西方画家们的视线,引申出了层出不穷之探索。总之,从湿壁画,到坦培拉绘画,再到油画,在西方绘画千年以上的渐进演变脉络中,画家主要在意的是如何更加深入的描写图像:“物像神态”之微妙,“色彩饱和”之力度,“色彩关系”之丰富;由此生成一套技术系统,包括找到合适的调和油和合适的笔法。绘画目的并不是呈现“物质微粉”自身的质性美感,更没有保持“物质微粉本质本色”之意愿。仔细观看,西方绘画的“质性”是由不同物质混合之后的一种综合的质性,甚至可以说是以粘稠性的调和剂的质性为主的质性。例如,在油画制作完成后,一般要再次的整体的涂一遍上光油,确保产生均匀的“油性”之美。一方面充足的油性保证所有的色粉透明化,(油画称之为不吸油)另一方面充足的油性可以隔绝潮湿对于绘画的侵蚀。


01.jpg

配置油画调和剂 《绘画材料研究》——庞涛著



02.jpg

配置油画调和剂《绘画材料研究》——庞涛著


03.jpg

油画家的调色板



或许是追求运用各种粘稠性调和剂可以有效的改变“物质微粉”的本质和本色,使其能更加饱和而透明,以便更深入的描绘很复杂的图像,更好的呈现各种视觉之幻象,这种绘画方法,刚好符合了西方的人文主义理想?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暂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西方绘画的质性美感是不同物质混合后的综合效果,并不突显天然的物质色粉的本质本色。


● “在西方传统绘画中,媒介剂本身是要作为实体单独发挥作用的,不仅仅是调和颜料。可以看出,坦培拉的光学作用就是在颜料干了之后,上面还能保留一定量的单纯的媒介剂,实际就是一层膜,这层膜覆盖在颜料颗粒之上,使颜料颗粒不直接暴露在空气介质之中。因为空气介质折射率低,如果鸡蛋或胶等这些坦培拉媒介剂不足以遮盖颜料,观者就会直接看到近于粉质颜料的色彩效果。而大部分的(甚至所有颜料)在干燥时都是苍白无光泽的,湿润的时候就会充满光泽,坦培拉形成的膜,以及油形成的膜,就是一层较高折射率的介质,等于在颜料上面撒了一层永远不干的水,使其永葆色泽。”


——赵维华《绘画媒介与造型样式》广西美术出版社p104



04.jpg

油画的任意混色



05.jpg

油画任意混色


06.jpg

油画作品细节


07.jpg

《格物致知——岩彩绘画材质觉悟》胡明哲 甘雨编著2019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前言“一沙一世界”文图较多,将分十二期连载,敬请关注。


0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