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高资讯


联系我们

北京区

电话:010-61676259
邮箱:hg_china@163.com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凤翔科技开发区
         北晨路6号
翰高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翰高资讯 > 翰高新闻
【好书推荐】道器同一 —— 岩彩绘画创作方法
来源:翰高集团   时间 :2024-02-02

编者按

2024年1月,新的一年开年之际,《道器同一 —— 岩彩绘画创作方法》正式出版发行,欣慰之余,也给2014增添了浓浓的书卷气息。继《中国岩彩绘画概论》《色面造形》《格物致知》《迹象表意》《龟兹面壁》《似与不似》之后,《道器同一—— 岩彩绘画创作方法》的出版为以胡明哲为主编的“岩彩绘画语言研究”系列教程画上圆满的句号。“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岩彩绘画“道器同一”的理念,把艺术创作升华到哲学层面,意义深远。


前言

FOREWORD


01.jpg

“道器同一”岩彩绘画创作课程体系由“平凡物语”“本土采集”“载体拓展”三门课程组成,力求通过创作主体、客体、媒体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构成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课程体系。

“道器同一”所蕴含的“隐喻性表达”与“一体性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世界观。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因其“先天地生”,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可为天下母”,而被视为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启示我们: 艺术“创造”的根本不正是对“无中生有”自然法则的最好诠释吗?

“道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体现了华夏先民的自然观。《居易·系辞上》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可以说“道器”是一体两面,“道”是隐性的“器”,“器”是显性的“道”,“道器”同为一体,即“道器同一”。以“道器”的视角看岩彩绘画创作,不正是作者以形而下的物质载体与形而上的主观精神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整体呈现吗?

生态是自然的一面镜子,人文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艺术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作品是作者的一面镜子。本书将“道器同一”作为岩彩绘画创作课程体系的理念基础,力求通过“平凡物语”“本土采集”“载体拓展”三门课程引导学生从主体、客体、媒体三个维度做基础性、本体性、开放性的研究与体验。启发学生以岩彩为契机,立足当代文化视角,以溯源的方式回望历史、面向自然、自我反省,摒弃一切固有观念,“回归原点,重新发现”,重新发现更为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创作的意义,重新审视物质的属性、材质的价值。同时引发学生从生态、人文、艺术、作品不同侧面,以更为广阔的文化视角对岩彩绘画创作做更具深度的“在地性”思考。

“道器同一”是自然法则,也是岩彩绘画创作课程体系构筑与教学实践始终遵循的法则。

张新武

2021年3月1日




02.jpg

《道器同一——岩彩绘画创作方法》


03.jpg

04.jpg

《道器同一——岩彩绘画创作方法》目录




上篇 / Part One

平凡物语


“平凡物语”是岩彩绘画创作课程体系课程之一,也是承接岩彩绘画基础课程的综合应用性实践课程。

岩彩绘画是由绘画物质媒材引发的对事物本体的自觉关照,以此为契机进而引发对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的广泛关注、思考,它是立足当代艺术语境以质性语言为特色的新的绘画形式。

“平凡物语”作为岩彩绘画创作课程,将以对创作主体的自我认知为切入点,着眼于平凡的小事物,以岩彩质性表达为着力点,在人与物相互关照的过程中实现物质与精神有机融合,助力学生以岩彩绘画特有的语言形式做自主真切的表达。


05.jpg


课程分为两个子课题:第一课题“以己及物,以物观己”。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会有意无意间对某些事物表现出特殊的关注或好恶,这些无意间的流露与表达,无一不渗透着每一个体对事对物的态度,折射出不同个体某些固有的品性,这些个人的态度与品性,也会有意无意间被投射到人们所触及的事物之中。课题力求借助物我间相互映照、互为表里的特性,拓展视觉认知的有效途径,为创作中自主、自在、自为的表达与呈现提供依据与保障。


06.jpg

07.jpg

08.jpg


第二课题“以小观大,借物达情”。旨在引导学生于琐碎的生活中,在平凡的事物里,跟随自己的意愿选取写生物品,并尝试以自己特有的体悟方式与其深入交流,发现和提取有效的视觉元素,运用岩彩独特的材质语言作自主性表达,在物我互渗交融的情境中呈现本真的自我。


09.jpg

10.jpg

11.jpg


中篇 / Part Two

本土采集


“本土采集”是岩彩绘画创作课程体系课程之二,也是前期岩彩绘画基础课程综合应用性实践课程。

课程以对创作主客体关系的研究思考为基础,围绕“岩彩”材质,遵循“立足本土,追溯原点”的核心宗旨,引导学生站在中国的山川大地之上,身处中国的文化语境之中,使用自己采集的源自中国的岩彩材质,挖掘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并进行当代的艺术创作实践,深刻体会“本土”的意义。


12.jpg

13.jpg

14.jpg


课程由朱进老师担任主讲,他是中国最早将祖国大地采集的泥土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至今已有20余年,已形成了其鲜明的个人艺术语言与丰富的创作教学经验。该课程从本土材质思索本土的文化文明内涵,从材质表意探寻当代的艺术语言方式。授课环节分为本土考察和本土采集、本土创作两个部分。

课程的第一环节是本土考察与本土采集同时进行。带领学生考察本地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亲手采集、加工、整理本土岩彩材质,切身体会岩彩不仅仅是创作媒材,更是中国大地的标志性物质。第二环节是本土创作。引导学生思索地缘文化与材质语言的必然联系,探究文化样态和本士地质的内在因缘。该课程作业以亲手采集的岩彩材质为主,以抽象“平面绘画”呈现,但此形式不是边界与限定而是引发突破与挑战的起始。


15.jpg


下篇 / Part Three

载体拓展


“载体拓展”是岩彩绘画创作课程体系课程之三,也是前期岩彩绘画基础课程的综合应用性实验课程。

课程着眼于岩彩绘画的物质载体,力求站在当代绘画创作语境的立场上,研究思考作为言说媒体的岩彩材料区别于其他绘画媒材的特性与价值。


16.jpg

课程由两位青年岩彩艺术家设计并实施,强调“拓展”中的“新”,具有相当的实验性。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载体,这好比地基与建筑的关系,对于载体的拓展,必定会导致艺术形式的创新。本课程以拓展载体的角度为切入点,探究岩彩材质在各种形质的载体之上,生发出来的艺术形式的多种可能性。由此启迪学生,进入当代艺术的创作语境之中。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课程分为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 实验课题,包含载体造型拓展与材质拓展。要求联系“平凡物语”课程的创作主题,从载体上进行置换与拓展。第二部分:创作课题,将之前的载体小型实验进一步拓展为相对完整的系列岩彩创作。在创作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突破“绘画方形载体”的局限,在“本土采集”课程的抽象“平面绘画”形式的基础之上,以各种载体结合抽象图形呈现。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由中央美术学院胡明哲教授主编的“岩彩绘画语言研究”系列教程共七册,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完成出版。敬请关注。



编辑/袁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