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高资讯


联系我们

北京区

电话:010-61676259
邮箱:hg_china@163.com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凤翔科技开发区
         北晨路6号
专题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翰高资讯 > 专题报道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来源:翰高集团   时间 :2019-02-04


春节又至话乡愁,一枝一叶总关情,别有情愫在心头。临近过年,老家亲朋好友的问候多了起来,其中谈资最多的就是新建成的“刘寨印象”。他们的语气往往有抑制不住的炫耀:“今年回家过年,一定去看看呵,没想到吧,咱老冢也有上档次的文化旅游景点了”。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作为一位游离于家乡、远方和诗的七零后作家,多年寓居外县。谈及文化旅游,感谢文字,让我有一些机会掠过文化的殿堂,看过许多远方的风景。可未曾远离的家乡始终像一根线,牵挂着淡淡的乡愁。曾经居住的老屋,一缕缕升起的炊烟,门前的老槐树,夜晚门前昏黄的路灯,玩耍的小伙伴……乡愁,是每个背井离乡的人对家乡的一种思念;是每个长大的人对儿时的一抹记忆;乡愁是生命成长的重要参照,更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情感背景。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我的家乡河南太康县老冢镇是豫东知名的大乡镇。106国道穿越十里长街,两侧商家林立,繁华喧嚣,每天都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关于“老冢”这一地名来由历史悠久,相传隋朝末年一起义军将领战败牺牲,下葬于此,其冢如丘,故而得名。沿着街道漫步,你会发现,这里最多的就是琳琅满目的豫东特色小吃美食。正所谓“一碗人间烟火就是生命里的岁月”。闭上眼,我似乎又回到三十年前,那个扎着小小羊角辫的小丫头,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走过马路,对着忙碌得喜笑颜开的摊主,一边熟捻地喊着伯娘、叔叔,一边等他们给盛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或从煎锅里铲出两面煎黄的“水煎包”;或于冒着油烟的炸锅里夹上一个金黄色的“肉合”和甜滋滋的“糖糕”。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在过往的岁月里,人们总能找到某些深刻的幸福。那些还残余在舌尖上的美食记忆,正是属于老家的味道。但是,近年来,再回老家,很多记忆里的小吃难觅踪迹,这感觉总让人怅然若失,也让无处安放的“乡愁”淡了许多。如今,喜闻“刘寨印象”建成,从此“乡味”有了实实在在的存在处,怎不让人欣喜若狂、额手称庆。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小年这天,归心似箭,踏上返乡之途。一路上于浮想联翩中憧憬“刘寨印象”。穿过老家“热热闹闹过大年”的集市,沿着刘寨村整洁美观的村内街道,来到村西头的“刘寨印象”。站在腊月的北风里,未曾卸下所有的期待与疲倦,就被意外的惊喜给击中了。大门两侧的石狮子已然披红带花,似乎也在欢迎归来的“游子”。这让我想起了陕西的“袁家村”和成都的“宽窄巷子”,还有武汉的“户部巷”。不,比那些地方的建筑更古朴有致、精雅有味,处处散发原汁原味的故乡记忆,释解着能工巧匠的“匠心精神”。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你看,那高耸的木制牌坊,带着不可测的神秘感和厚重的沧桑感,屹立在一片蓝砖灰瓦的老式建筑之间,似乎诉说着一千多年文化古镇的风云变迁。那座偌大的大戏台,伴着远方传来的鞭炮响、唢呐声,仿佛一眨眼,“生旦净末丑”就会粉墨登场,用咿咿呀呀的“太康道情”演绎人间百态。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走进大院,踏在用砂礓和青砖铺就的甬道上 ,两侧数不清的旗杆上飘扬的是“中原乡村街坊”和“美丽刘寨印象”的旗帜,串串红红的灯笼高高挂。新植的大槐树的枝干粗壮挺拔,应该都有五十年以上的树龄。满院的树木,似乎只待一场春风,就能抽出嫩绿的新芽。如果是春夏季,等青枝蔽日、槐荫遍地,想必又是一番不同的风景。透过木质的门窗,可以看得出,这座院子使用的材质既环保又实用,所有的建筑采用原木材质榫卯结构。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非遗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匠心传承。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脚下相隔不远的是铭刻二十四节气的青砖雕刻,这些清新质朴而又巧夺天工的建筑装饰艺术作品,每一幅都是一个古人的生活画面,或写意或写实,传达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而道路两旁的那些石雕的十二属相,质朴简约,也在无声地挽留着每一位游客。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可以说,这个院里随意的一处角落,都可见匠心所在,就是一段被历史淹没的民俗文化。抚摸着黄泥稻草的涂墙手感凸凹不平,既环保,又充满了民俗韵味,让人倍感温暖亲切。木制的老式门板的后面,是不是隐藏着一位热情好客的“店小二”和一位面目模糊的柜台掌柜:“哎哟,您来了。来来,里面请,热腾腾刚出锅的酱牛肉,给您切一盘,再温二两好酒?”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民以食为天。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资、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很多风味。位于豫东平原的周口地区太康县地接南北,不同的民俗文化在这里激荡,造就了众多优秀的民间小吃。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各色店铺悬挂着“五香牛肉”和“王家酒坊”;还有“陈家醋坊”及“马家羊肉汤”“太康肘子”,这些分明都是舌尖上常泛起的津液,让人回味悠长的乡土滋味。拭去口水,那轻轻荡漾在口齿间的味道,会将我们已淡忘尘封的情愫重重开启,让每一次呼吸都唇齿留香。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在这个精工雕琢、大匠制作的大院的后侧,分别有一处小小的院落,圆形的月亮门和灰瓦砌的花窗,就连寻常可见的花木也被赋予新的“风俗元素”,处处流溢着豫东风情的独特魅力。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许多晦涩的久远故事,在刹那间湿润,便有了生动的色彩。 目光停留在随处可见的石辊水缸,停留在退出历史舞台的石头磨盘上,总感觉有些东西未曾走远;而墙上大幅青砖雕刻的“二十四孝”和“精忠报国”的故事,让人追溯敬仰之余,平添了几分唏嘘。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背后,让多少人与这些最传统的东西久违了,问起“二十四孝”和对于曾占据文明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茫然不知、毫无印象。正如泛黄的史书记载了历史,古旧的风景留存了记忆。让今天的我们在这座民俗文化的大院里汲取另一种渊源流传、绵延不绝的家风家训,用虔诚信仰证明文明的渊源流长。别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时代;记得,我们的民族情怀和时代烙印。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激荡的“乡愁”追溯过程,心情难以言状,缓缓漫步至戏台后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将起伏的心情慢慢沉静。尚且空荡荡的民俗博物馆里只有一口老井,历经几百年岁月,依然清澈鉴影。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或许这口井汇集了老冢这座千古名镇生生不息、万物无穷的智慧灵脉。在漫长的岁月中,它未曾干涸,将大自然的荣枯、人世的浮沉收藏在这里。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更或许,这就是我们的“乡愁”的源头,亦可以穿透我们的胸膛,照彻我们的心灵,足够我们用尽一生来畅饮。这一缕悠悠的乡愁不仅仅是安妥灵魂的故土,也是唤起心底不可遏止诗情画意的地方。它更多的是中国人的“源文化”,承载着无数的梦想。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著名作家刘庆邦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前辈老师。他在2017年为家乡沈丘写了一篇文章《从此有了中华槐园》(此文曾刊登在《北京日报》和《周口日报》)。他在文中写到:“在中华大地上,不管是黄鹤楼,还是滕王阁;不管是嵩阳书院,还是白鹿书院,都是平地起楼,从无到有。而一旦落成,便成为文化,成为历史。”他曾在淮阳莲舍举办的读书会上说过,这篇文章,他最得意的就是“从此”两个字。所以思来想去,本文借用“从此”为标题,聊以表达对刘庆邦先生的推崇和致敬家乡。


从此有了“刘寨印象”


历史由无数个当下组成。正如此时,我们站在“刘寨印象”的大院里,捕捉住豫东平原无数代先辈们曾经的过往。往事一幕幕是清晰的,非梦非幻;曾经的历史是朦胧的,时远时近。所谓“乡愁”,总在虚实之间。此时的“乡愁”,历经一段生命的追寻,蕴涵了春耕、秋收、冬藏的深意。 原来,所有的“乡愁”都要穿过心灵,愈陈愈香、愈久愈醇。远离家乡,回望故土,游子才明白,原来,情感驿站中,哪怕全世界把自己抛弃,老家依然会以一种等待的姿态,盼望着自己的归来。而从此有了“刘寨印象”,也有了延续下去的“乡愁”和“乡味”的承载体,有了故土难离的深情和厚爱。而未来的故事里,也将有我们留下的痕迹。


文/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