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高资讯


联系我们

北京区

电话:010-61676259
邮箱:hg_china@163.com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凤翔科技开发区
         北晨路6号
翰高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翰高资讯 > 翰高新闻
淮阳莲舍守护的中原乡味
来源:翰高集团   时间 :2019-03-18

如何找到记忆里的乡愁,寻找那些遗落在民间的舌尖上的美食?

这个时代,如何吃上放心食品?如何让生态与美味和谐相处?

我们知道,平常的事物往往隐藏着不平常。

如同精神最终超越物质,当人们早已超越温饱,返璞归真便成了内心最真实的呼唤声。



当这种呼唤越来越强烈,有识之士的努力便越来越多, 这是不断进步的时代,更是一种深挖传统的时代。

有些人深信,进步不是越走越远,而是沿着走过的路回到原点。

中国人是个“舌尖”上的民族,不仅善于吃,更善于挖掘食材的潜力。象美食家用菜谱来代替地图,用杯盏来代替罗盘,用筷子来代替桨橹,航行在自己的味觉里,同样可领略了无限风光。

相传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即炎帝)堪称史前的美食家。“神农尝百草”就发生在古老的宛丘之上,现在淮阳东北角还有“五谷台”遗迹。他不仅仅为了果腹,也为了辨识植物的种类、滋味、营养价值(包括药用价值)。大大地丰富了后人的“菜篮子工程”。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无数后来者,他们潜心研究任何一个看起来“可吃”的物种。就连最正统的儒家学说—孔老夫子都崇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烹饪方式,这种理念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精益求精的美食家,使饮食发展为文化,登上大雅之堂。中国的菜谱(从线装的手抄本到铅字印刷品)若堆砌起来,绝对比四书五经要厚重许多。在美食家眼中,是可以当诗来读的。譬如苏轼讲解烧猪肉(后被命名为“东坡肉”)的秘诀:“多着火,少着水。”多么精练呀。至于袁枚,既写了《随园诗话》,又写《随园食单》——左右开弓,拿筷子时像耍笔杆一样虔诚,耍笔杆时又像拿筷子一样奔放……当然,诗人的吃相毕竟比较文雅,《随园食单》仅可用来管窥中国人的食物。



豫东大平原物产丰富,衍生出很多时代相传的特色美食小吃,这些生动的美食小吃,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就算是粗长粗放,也是如此健康、茁壮和丰满,获得自成体系的满足。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翰高的房总也是一位民间美食爱好者,在他眼中,原汁原味的家常菜是天下第一美味。就算是一碗普通的手擀面,也不止为了填饱肚子,而是要吃出生活的“滋味”,吃出健康快乐。



源于对传统匠心的敬畏,他从众多民间小吃中筛选出最富生命力的豌豆黄。深挖传统工艺,还原自然手工。3月8日,开封九代相传的“李氏豌豆黄”的老艺人李新院受邀来到淮阳莲舍,在后院的地锅里,熬制出最传统的“豌豆黄”。

众所周知,豌豆浑身是宝。这种植物从鲜嫩的茎梢到豆荚再到青翠的青豆,再到黄黄的豆粒,都是深受喜爱的食品。豫东自古至今都有用豌豆制作豌豆黄、豌豆糕类食品的民间传统,这种小食品特点是香甜可口,易于消化,健脾胃,同时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



优秀的文创产品,不只还原了自然的本质,更用良心去考量安全的进步。进步,来自视野之外的智慧,更来自细节之处的打磨。

你也许想不到,李师傅亲手制作的“豌豆黄”要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熬制环节,只为提高口感品质。你更想不到,他对熬制火候的掌握之精细,源于他对“豌豆黄”这个民间小吃的情有独钟。也许,他的呵护如此轻柔,只为保存更多营养。

甚至,他轻轻洒在熬制好的“豌豆膏”里的每一丝红红的“吊柿饼”和葡萄干,都有讲究。这是匠心,更是艺术。


经过慢火熬制、精心配料,最终让一粒豌豆完成使命,并以完美姿态走向大众。

无论豌豆品质,还是配料“吊柿饼”的质量;无论水量的多少,还是搅拌熬制的动作,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每一颗豌豆都尽情释放了大自然给予它的纯净能量,让鲜甜抵达舌尖。



文创,让很多沉寂的传统向世界走来。

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回归传统的民俗。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最传统的美食。

好匠心不乏发现的眼睛。让每一个人都能吃上记忆里的味道。

莲舍相信:我们是发现者,也是讲述者,更是背后的守护者。



我们更相信,人们对美食的最高褒赏,将浓缩在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脸上,浓缩在口碑见证的时间里。

文创力量,不只是向着伟大的文化复兴快速前进,更是努力把细小做到极致。

回归自然——淮阳莲舍。

文/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