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高资讯


联系我们

北京区

电话:010-61676259
邮箱:hg_china@163.com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凤翔科技开发区
         北晨路6号
专题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翰高资讯 > 专题报道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来源:翰高集团   时间 :2018-11-12


——『君倾·Vol 27』几番生死历尽,他创下行业传奇帝国;一腔赤诚回归,只为家乡寻铸根脉。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会员 房墉

翰高集团董事长


夜晚的莲舍沉静美好,院子里的每一块青砖黛瓦,都在温暖灯光的映照下,泛出一层柔软的晕影,一池潭水也因为洒上了月光,而显得格外深邃明亮。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穿过院子,大家落座房间,在莲舍里的故事正准备开始时,意外的停电了。然而点上了几支蜡烛之后,一席交谈却是多了几分难得的惬意,在摇曳的烛光里,房墉的回忆就此开启。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决定走出村子北上到首都独自打拼时,房墉就知道,这一定是一条难走的路。看着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渴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家庭命运的想法,早就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揣着一颗坚定的心,一脚踏进了首都的大地,年少的房墉成为一名暖气片推销员,从此便与凌晨的北京时刻相伴。

跑业务时,在偌大的北京,想要赶在上班前去到要拜访的地方,清晨就一定要出发,五六点钟的第一班公交,就成了房墉最经常坐的。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有订单时,在严苛的北京,暖气片交货必须在早上六点之前和晚上八点之后,特别是在初冬时的高峰期,披星戴月或者通宵卸货,同样成为了他工作里最习以为常的情景。

而五点这个时间,无论是早起的清晨,还是熬至的深夜,对于房墉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

在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时,房墉在公司里就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回过头去看那些岁月,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展露头角,凭借的,是自己从农村从家里,带出来的一颗质朴上进的心。

业务攻关时,大家都送烟送酒请客吃饭,他却送上一本自己精心挑选的书;逢年过节流行送贺卡,大家都习惯抄上几句通用的祝福,他却乐意写上一大篇自己真诚的问候;当大家都选择用打电话联络情感时,他寄出的却是一封又一封长长的信……


“可能因为我是个文艺青年吧,所以即便是在工作中,也有着一份自己想要坚守的情结和初心。”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未曾改变的坚持与真诚,让房墉在那个环境里变得与众不同,并且收获了大家一致的赞许。

但真正决定业绩的,除了这些锦上添花的认可之外,更取决于他给自己定下的疯狂的“三个一”计划:每天都要取得销售成绩;每个月都要跑烂一双鞋子;每个季度都要翻烂一张地图。

整整三年,就是这种“往死里拼”的韧劲儿,加上每天24小时随时随地为客户待命的状态,让房墉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三年的蜕变——不仅为家里还清了外债,盖起了气派的大瓦房,也为自己在这个城市里站住脚跟积累了资本。

这一切都让房墉觉得,只要肯用心,肯下苦工,凌晨五点的北京,虽万籁俱寂却也华灯初上,到处都充满着梦想和希望。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此时与信心一同燃起的,还有从前因为偏科而未完成的大学梦想。

于是辞职去考大学,房墉铁了心要圆上自己读书的梦。

但在就在接到了通知书,领到了新课本的同时,他收到了来自亲戚和朋友的邀请——大家一起创办了新的公司,希望他能够加入,共同奋斗发展。

面对初到北京时受到的帮助,和此刻大家的期望,房墉毅然地选择了接受并且加入。因为在他心里,情义比什么都重要。至于读大学,在他看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只要肯吃苦,就一定能做得到。

然而,人生的变数却在此时接踵而至,令他猝不及防。

1995年,父亲的离世,犹如五雷轰顶一般,让那时仅20多岁的房墉痛苦不堪。“从前心里的最温暖的念想,就是过年回家给父亲带上两瓶好酒一条好烟,可现在,我的烟没人抽了,酒没人喝了。”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经历了漫长的阵痛与调整之后,房墉想开了,也释然了。

“父亲奔波操劳一辈子,没享过一天福,当我终于有能力让他过上好日子时,他却走了。这一切都在告诉我,无论再努力,很多命运也难以去改写。”

因此,过好当下,成了他心中重新燃起的信念。

然而为了给父亲治病,房墉不仅花光了北京6年打拼的积蓄,更是欠下了几十万的外债。“那时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背着铺盖卷打回老家,要么咬牙在北京继续坚持。”

回去是不可能的,唯有重新开始。

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一家上海的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够到上海主导公司业务。

面对此时境况,也许对于任何人而言,都会看作是黑暗中的一束光,但房墉,却没有第一时间接受。

因为经过了漫长的思考和挣扎之后,他仍坚定地认为,唯有留在北京,才是自己最好的出路。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后来的事实证明,毅然决然地去走最难的这一条路,如此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因为在北京数年人脉资源的积淀,加上自己近乎疯狂的坚持,优势碰撞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让房墉稳稳地接住了自己给自己的创业挑战。

于是在打拼事业的这第三个三年,以破釜沉舟之力,实现了几乎不可能的人生逆转——不仅还清了欠下的外债,又一次让自己绝处逢生,同时还为自己在北京置办了一个家,完成了更多的财富积累。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然而房墉的人生走向,却像是一个接一个令常人难以承受,甚至心生绝望的抛物线——在1999年底的一次体检中,他被确诊患上了血液重症。

但这一次,他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卖了北京的房子,背上一编织袋30副,够喝一个月的中药,回了老家。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回到家里,他重新置了一处宅院,安顿好母亲和残疾的大哥,又把两个孩子送到了姥姥家里,还为他们买了一间门面房。办妥了这一切之后,房墉回到北京,踏实地住进了医院。

在人生的阴霾之下,房墉却心中晴朗,“如果这辈子我还能从医院里出去,那就再干一番事业,如果出不去,至少对父母孩子都有了交代,也算此生无憾。”他甚至已经写好了遗书,将心态完全放开。

又三年。刻骨铭心却又向死而生的三年。

“这三年也许是上天刻意考验我的安排,因为我放好了心态,所以同样成为了意义不凡的三年。”

因为这三年,房墉在病床上,读完了一直被搁置着的大学学业。不仅收获了知识积累,并且还在后来身体渐渐好转时,重新拾起工作,完成了更多的业务开拓。

“在我后来住院的时间里,都是上午治疗,下午出去工作,晚上再回医院。”也许正是他这份在病痛中依旧坚持且积极着的精神,让很多企业为之同情和感动,在业务上都为他开启了绿灯。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2002年春天,房墉出院了。

“像一次重生,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感受。老天既然给了我重新活下去的机会,我就要更认真的过好每一天。”对于房墉来说,这是心中所想,更是未来所做。

“在生病期间一家对我帮助颇多的国企,在病好之后又愿意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让我加入他们,我觉得我没理由不去做好这份工作。”

面对如此的认可与厚待,房墉拼尽全力,还给了企业一个奇迹——仅十个月时间,他便在一片废洼里建起了三座工厂,并且完成了全部人员的招聘调配,实现了投入生产,正常运营。

直到感觉自己报答完了这份雪中送炭的知遇之情,房墉心中那颗为自己而活的火焰,才又重新燃烧了起来。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2004年,北京,怀柔,杨宋镇。

房墉所规划的翰高总部基地,完成了第一块砖的奠基。

数年的思考沉淀,他早已思虑清晰,这是一个生产型工厂,但更要是一个文化型工厂——要拥有文创气息,并且所有的建设要以此为标准。

后来的时间和事实,又再一次为房墉印证了,此刻他提出这些超前的理念与定位,正确且明智。

不仅如此,在接下来2004年到2006年的这一轮北京大建设热潮中,房墉更是提前将目光聚焦在了即将举办的奥运会上,果断地将营销总部建在了距奥运村一路之隔的中华民族园西侧。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也正是因为他这一“历史性”的决定,加之已拥有的领先市场的专业技术,让翰高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占尽了最有利的先机。

2006年,在北京奥运工程公开招标中,翰高如同一匹黑马,战胜了无数北京本土企业,甚至跨过了全国地产建材界的争抢,抓住了这个极为难得的机遇,将闪着光的标书收入囊中。

站在中国奥运工程的绝对高地上,房墉与翰高收获了全国建筑界的目光,更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品牌价值。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在此后的几年里,房墉更是带领翰高一路高歌猛进,接连获得了山东全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工程,成为行业内唯一承接过“两村一会”国家级重大工程的民营企业。

这不仅缔造了建材行业的传奇,更是让翰高一跃成为国内行业中神话般的明星企业。

而房墉更是被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授予“2009年中国建筑节能减排十大突出贡献人物”称号,同时翰高也收获了国家“节能减排建筑保温十大品牌”的至高荣誉。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后来国家主张并且实施,将首都的生产型企业向外疏散的情况下,翰高成为了开发区里唯一一座被定位为文创型工厂,而被留下的企业。

最初坚持的那份文化气质与文艺气息,不仅让厂子在首都的中心生存了下来,并且还完成了大规模的扩建。

对于房墉而言,这无疑是对自己始终坚持守护着的一份初心,最高的认可。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一路走来,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房墉都从未让自己停止过思考。

2010年起,除了开始将翰高从建筑材料生产型企业,全方位地向文旅文创方向转型之外,还有一个心心念念日夜牵挂的情结,在他心中愈演愈烈。

那便是自己的家乡。

于是,2011年,将所有成熟的团队、硬件、体系都留在了北京,房墉仅带着一个老员工和一个小司机,加上自己,就这么一老一少三人行一起,回到了周口,沈丘。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再一次将自己的人生全部归零,他选择重新开始,继续创业,并且义无反顾。

回到沈丘之后,房墉立即着手做的第一个项目便是中华槐园。将传承至今的中华槐文化深植其中,先后投资上亿元人民币,把一片废弃的城市荒地,建造成了占地约350亩,集传统文化、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且不收取任何门票,永远向人们敞开大门。

之所以去做这些,是因为房墉同沈丘所有的老百姓一样,对于槐树有着根深蒂固的乡愁情结,槐是“根”的记忆,更是对“家”的怀念,记载着对圆满和谐的期望。

以房墉为首的中华槐园建设者们,不仅致力于整理和弘扬中华槐文化,同时还为沈丘历史文化名人、《千字文》作者周兴嗣,建立了高大的花岗岩雕像,并在槐园内开辟了《千字文》文化广场,与槐香湖、三槐堂、观槐亭等在内的十余个饱含心血的文化景致一同,在槐园中大放异彩。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与此同时,依托槐文化,大力开发槐产品,培育“槐经济”。以“槐山药、槐山羊、槐花蜜”三槐产品为支撑,形成了包含了种植、加工、文旅、商业等在内,涵盖一二三产业,并能够相互促进发展的完整槐产业链,同样是房墉倾尽心力去做的事。

建设中华槐园仅仅用了八个月,房墉却在沈丘待了整整六年。


“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可能也是精力最充沛的六年搁在了老家,为的就是家乡能够有一张独属于自己的名片,能够让这份槐文化体系在沈丘落地生根,同时也为自己的心血,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于是,不仅造出了中华槐园,完整了槐文化,还修好了东环路,建好了槐府。最后,留下一本《难以忘槐》为总结,在2017年初,完整地把中华槐园东侧槐文化的精华部分,交给了沈丘县政府。

一身轻松的告别之后,房墉又一次上路了。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2017年大年初七,带着家人扛着铺盖卷,房墉就到淮阳“正式报到”了。此番便是他又一次将自己的人生重整,又一次开启了全新的跋涉征程。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改造,精雕细琢,房墉将莲舍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融合了中国建筑文化、园林文化、读书饮茶文化等一系列复合型创造思路在其中的莲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民宿的概念,而逐渐成为了淮阳的城市地标性建筑。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在这其中,房墉始终把自己定义成一名文艺青年,或者文创工作者。乐意去努力,以文旅产品作为城市生活的转换器,去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转换,产品与作品的转换,制造与创造的转换。同时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始终都扛在肩上的初心与责任。

而接下来,将已正在动工中的姓氏文化旅游城,打造成周口下一个高含金量的文旅项目,为周口再下一座文化城池,成为了房墉现在,最倾力的所在。

于是,日日泡在工地上,也就变成了生活常态。

建筑工人们体力消耗大,多订盒饭也时常会被全部吃完。习惯了紧着大家先吃的房墉,最后便常常“吃不上饭”。


“没盒饭了就到街上买个烧饼,切两片牛肉夹进去,坐到工地边上吃,就很香!”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言及于此,房墉更是笑道,“虽然我是个长期的‘老重病号’,每天要起早贪黑还没有什么节假日,但是只要心里一直有梦想,并且始终都行走在前进的路上。就会觉得很幸福。”因为有着一份对于家乡的使命感,所以从来都不觉得辛苦。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近几年来,房墉还将视角聚焦在微电影领域。由翰高投资拍摄的公益微电影《妈妈的木的》己囊获国家诸多奖项,在讴歌伟大母爱的同时,喊出了感恩回报“爱要及时”的孝道最强音。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与《妈妈的木的》一样撼动人心的,还有《陵之狗》,短短8分钟,诠释了我们伟大而绵延的民族信仰与精神血脉,而这也正是房墉一直以来所追寻着的“根亲文化”……

成果还有很多,未来的路也同样漫长,在房墉的不懈努力下,岩彩公共艺术、光影与微电影等成果正在如夜空中的礼花纷纷绽放。

以更多文旅新产业,文化新形式,去激发老百姓们对于新生活,更大更美好的向往,是房墉一直以来的匠心所在。


“我们不缺历史,不缺人才,不缺资金,更不缺支持,缺的就是夜空中突然绽放的那枚礼花,去照亮整个银河。所以我们要去做的就是发现这束光,然后用文创去点亮,用文旅去激发,用文化来美润,让城市里的艺术去发挥它原本就拥有的,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也许和建业许多大体量的文化建设相比,这些项目的能量很微小,但即便是做不了一把强有力的大锤,我也希望所做的这些事情,都能够像一根根具有极强穿透力的针,去穿引出这座城市的鲜活。”


在房墉心里,始终对建业有着一份发自内心的敬仰——“因为在追求城市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是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包括加入君邻会,也是我们在不断地向建业靠拢着,有幸能够跟上建业的队伍,或者能够共同行进一段路,也是最难得的缘分。”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便是如此,君邻会同莲舍,拥有了解不开的情结,共同举办的活动,无论是茶文化的品评分享,还是中国家风的解读与追溯,都得到君邻家人们的支持和喜爱。

包括此次约见的前几日,因为连续高强度的洽谈接待,在做完最后一场汇报工作,与省长握手告别之后,房墉就因为突然的腹痛难忍,被送进了医院。但即便如此,在约定的时间里,他也依然早早地在莲舍等候。


“因为,要一起去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


建业君邻会推出房墉专访


话音刚落,电来了。一席畅聊在大家的掌声中完美结束。

再次回味他起伏跌宕的前半生,无数次打破困境,破茧重生,在人生的风浪颠簸中,房墉不断地重新定义着自己。然而无论命运如何翻转锤炼,始终未改的,是他的一颗赤诚初心。


——转载于建业君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