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高资讯


联系我们

北京区

电话:010-61676259
邮箱:hg_china@163.com
地址:北京市怀柔区凤翔科技开发区
         北晨路6号
翰高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翰高资讯 > 翰高新闻
【访谈】青年岩彩艺术家:金璐
来源:翰高集团   时间 :2018-04-06


——《丝路丹青• 岩彩传新》


编者按:《丝路丹青• 岩彩传新》——中国岩彩画绘画创作展于1月16日在杨宋文创产业园正式开幕了。本次画展由东方岩彩艺术中心主办,杨宋文创产业园承办。东方岩彩艺术中心由前中央美术学院岩彩画创作高研班师生团队组成,集结了中国岩彩画创作领域的中坚力量。这批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在岩彩画的创作上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有力推动了本土绘画的当代转型。而作为承办方的杨宋文创产业园,则是翰高科技转型文创产业后的全新业态。本次画展开办,正值杨宋文创产业园一期工程完工之际,对杨宋文创产业园来说,意义非凡。它既是转型成果展示,亦是迎春献礼,在丝路精神的召唤下,与丹青岩彩融合发展,开启了翰高2018文创产业新征程。


1_副本.jpg



金璐,青年岩彩艺术家。金璐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她的创作思想裹挟在她的成长里,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从印度到日本再到长安,她的《丝路采风》系列不但记录了她的千里足迹,更是在不停的脚步行进中收获了对岩彩画的真切感悟,她在岩彩世界里探索着,拓展着……

金璐访谈录

袁玉珍:从《丝路采风》系列作品里,我看到你个人的肖像与文化考察的足迹,这组作品的构思源自哪里?什么时候?能谈一下这组作品的创作心路历程吗?

金璐:《丝路采风》系列作品是一个很偶然的生成。2016年初,假期在家的时候,回想我们两年的外出文化考察,从印度到日本,回归到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出于本能就顺手勾画了一些小的速写,先画了我在日本箱根美术馆中的一个场景,紧接着就画了我在印度琥珀宫的场景,由于家在西安,于是又画出了身在中国西安的小稿,形成了《丝路采风》系列组画初稿。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亚欧文明的交汇之路,可以从多角度去品味。我选择岩彩来描绘我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考察片段,是对经典绘画方式在当代拓展的一种思考与尝试。

从最初内心下意识的选择,到最终确定组画正稿,中间经历了“草图-黑白灰稿-素描中稿-色彩稿-色彩中稿-肌理板实验-正稿”几个阶段,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敲、修改,甚至是完全否定重新来过,在多次的自我否定和不断的自我肯定下,完成了《丝路采风》系列组画。


2_副本.jpg

金璐在工作室

袁玉珍: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岩彩画创作风格不同,有的素雅,有的色彩绚烂,有的斑驳,有的色块整齐,你更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不同的画风,是不是代表了当代岩彩画的开拓与创新?

金璐:我更倾向于雅致、柔和的岩彩绘画创作。除了与性格相关之外,也与绘画主题相关,与想要传达的情绪相关。我用了稀有的矿物色,但是传达出来的不是绚丽色彩,不是强烈肌理,而是真实的自我内心追求。同时也是岩彩的另一种可能性,这种石质的、高硬度的颗粒,也能营造出柔和、细腻、温馨的氛围。

岩彩的跨度很大,可以给人以多样的可能性,无论从材质方面还是从色彩方面。每个人的岩彩画创作风格取决于作者本人审美取向,与作者性别、性格、成长背景、审美习惯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都希望能找到自我的原点,从不同角度理解同一物质——岩彩,从题材到材质,从表现手法到画面色调,呈现出不同的方向和面貌。

3_副本.jpg

金璐在印度琥珀宫

袁玉珍:岩彩画的绘画语言与其它画种绘画语言不同点是什么?在呈象方式上,岩彩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金璐:岩彩与其他画种的最大区别就是材质,岩彩是来自于大地的天然材料,具有强烈的物质感。比如白色就有透明的晶体颗粒——水晶末,也有不透明的微粉——蛤粉。其他颜色也是一样,这种材质的物质感使得一个平面空间的视觉审美从单一变为丰富,也决定了岩彩绘画的呈象方式是层面叠加,既不能调和也不能渲染,与油画那种一笔下去形色结合、工笔画那种三矾九染是不一样的。

4_副本.jpg

金璐在日本多摩美术大学

袁玉珍:你们曾去印度梵境巡礼,也到日本东瀛见学,这两次的异国之旅初衷是什么?这两个地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站在发展中国岩彩画的角度,这两次的异国考察让你们对学习岩彩画有什么启发?

金璐:这两次的异国之旅,初衷是为了将岩彩画还原于其缘起的东方的地理环境、历史时空和文化情景之中,研究其自身的文化基因、审美取向、言说方式、相互因果等等,从而找到其中最有价值的闪光点。

这两个地方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恪守和传承。艺术已经深深渗透到当地人生活之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服装、器皿还是建筑,都各有面貌,有着明确的差别。比如印度斑斓、浓郁又富有宗教意味的色彩,体现在印度斑驳的大墙上、印度妇女的纱丽上、印度不同城市的建筑上,看似无序却绚丽和谐。这种特定地域的具有文化浸染的色彩结构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日本,我们考察了美术院校、美术馆以及古代文化遗迹,更是让我见到了“活着的传统”,比如日本的艺术大学里还有中国古代的“红花饼”,有中国古代的“锦裱”,还有古代遗迹,大部分是中国唐代的建筑样式,看着遗存他乡的庄严肃穆的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故国已消失的东方高雅纯粹之美,心中百感交集。

这两次的异国文化考察,使我们得以解读不同形制和不同地域的东方绘画,都在运用着共同的创作媒介和共同的呈象方式;也使我们领悟到:以“天然岩彩”作为核心语言要素,所建构的东方绘画的言说方式具有明确的“特质”与“特指”:它不仅彰显着东方的审美诉求,也隐喻着东方的深刻观念。方便法门,道器同一。

5_副本.jpg

金璐在新疆库木吐喇石窟63窟内

袁玉珍:2015年,你们去龟兹朝圣面壁,龟兹壁画哪一点给你的触动最大?龟兹是不是佛教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印度佛陀的雕像到龟兹由立体变为平面,是不是一场形制上或者说是绘画语言上的创新?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金璐:2015年6月,当我第一次走进龟兹石窟的时候,就被深深打动了,满墙的壁画色彩非常鲜明,清新而又优雅,有序而又灵动。进入龟兹石窟现场临摹壁画,我们发现,一万多平米的龟兹石窟壁画,竟然是用六、七种天然的物质本色绘制而成,古代画师们通过不同的色彩关系和涂画遍数形成了深浅不同的丰富色彩,让我们认识到物质本色虽然有限,配置思路却可以无限。这种欣赏天然本质本色、以少胜多的配置色彩给了我很大触动和启发。

龟兹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佛教东传进入中国的第一站,也是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中华汉唐文化及阿拉伯文化的交融荟萃之地。佛教产生于印度,从印度向东传播,到了我们的新疆,古代叫龟兹国,公元三世纪到九世纪,龟兹石窟开凿,包括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赛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等等,仅仅克孜尔石窟一处,就有236个洞窟,一万多平米的壁画。

龟兹壁画是佛教文化东渐传播的产物,佛教传播从印度到龟兹古国,遇到了砂岩地质,松散的砂岩不利于佛像的雕刻,所以,弘扬佛法的方式就由立体雕塑变为了平面绘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也让我们更明白了自然地质的局限与绘画语言生成的必然,并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代艺术创作最重要的“质性思考”、“空间思考”以及“本土关联”。

6_副本.jpg

金璐在新疆库木吐喇石窟63窟外

7_副本.jpg

金璐岩彩作品

8_副本.jpg

《丝路采风——箱根掠影》之一 180x180cm 岩彩 2016

9_副本.jpg

《丝路采风——箱根掠影》之二 180x180cm 岩彩 2016

10_副本.jpg

《丝路采风——瓦拉纳西》 180x180cm 岩彩 2016

11_副本.jpg

《丝路采风——长安长安》 180x180cm 岩彩 2016

岩彩写生作品

岩彩风景写生,开启了我对自然万物的另一种观察方式,从取景到对稿子的反复琢磨与探索,到色彩与材质的转换,都充满了苦与乐的交织,时而沮丧时而惊喜。岩彩所带给我的无限未知与独特魅力,让我更懂得顺应自然、顺应材料,带着一颗好奇之心探索与尝试,其乐无穷。

12_副本.jpg

《暗香》 56cmX76cm 岩彩 2017


13_副本.jpg

《清夏》 56cmX76cm 岩彩 2017


金璐个人简历

200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士

201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

2016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岩彩画创作高研班

主要参展

2016年“丝路•岩语——中国岩彩绘画文献展” 炎黄艺术馆 北京

2015年“本土•萌芽——中国岩彩画实验教学课程汇报展” 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

2013年“相聚宜兴——全国工笔画作品展” 吴冠中艺术馆 宜兴

2012年“传承•历史•未来——第二届海峡两岸岩彩•胶彩画学术展” 厦门美术馆 厦门

14_副本.jpg

展览名称:《丝路丹青•岩彩传新》——中国岩彩画绘画创作展

展览时间:2018年1月16日——2018年3月18日

展览地点:杨宋文创产业园

参展艺术家:孙博、甘雨、刘婷婷、戴剑舞、金鑫、梁斐、蒲建英、权莉、王盛、伍璐璐、杨荷香、金璐


文/袁玉珍